SPE 實驗的軍事應用:「SERE」生存、躲避、抵抗、逃脫實戰計劃(Survival , Evasion, Resistance and Escape) 而當中有5種策略來審問/拷問對象:
1.性方面的羞辱
2.對宗教及文化習俗的羞辱
3.剝奪睡眠
4.感覺/感官剝奪 (sensory deprivation: 剝奪視力/活動能力) 或感官超載(sensory overload: 噪音/強光/臭味)
5.造成恐懼及焦慮等心理優勢的身體酷刑e.g. hypothermia 暴露在酷寒環境/水刑等
-----------------------------------------------------------------------------------------------------------------------------
順從實驗結果:
人性具有極大的彈性,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出現極端順從/抵抗權威,一切只關乎仔們所經驗的情境變數。如同伴數量/權威人士的權威性等等。十種方法提升順從行為:
1.預先以書面/口頭方式約定執行契約性義務;創造擬法律情境以控制個人行為
2.讓受試者扮演有意義角色如「老師」/「學生」等令扮演者的行為自動符合角色特質以行為回應
3.要求受試者遵守看似有道理但執行時卻變得武斷且缺乏人性的基本規則,以正當化愚蠢的順從行為。同樣地系統也可以創造一些含糊不清且隨時改變的規則,並以強硬手段執行以控制人們。
4.改變行動/行為的含義>>>>>>>>以漂亮的修辭技巧包裝惡劣的行為和現實。(廣告中也適用)
5.替受試者創造出分散責任/推卸負面結果責任的機會。
6.極端惡行是由看似不起眼的事開始,該步走向極端
7.循序漸進,電擊實驗的電壓亦分為30級増加
8.逐漸改變的權威人士: 由開始的「公正」變「不公正」/苛求/不講理,這技巧會令受試者先願意服從,但接著因為對權威/朋輩的期待落空而困惑>>>>>結果盲目地服從一切。(家庭暴力的受虐者留在施虐者身邊的原因之一)
9.讓「離開一切的代價」變得高昂,或允許不同意見的表達但同時不斷堅持服從,而提高離開過程的困難。
10.用意識形態/美好的空話捏造一個看似令人憧憬的根本性目標,以正當化達成目標必須運用的任何手段。
**心理學上稱為「幌子主題」(cover story)/「意識形態」、「對國家安全形成威脅」是當中典型的意識形態,當人們恐懼自己國家的安全陷入威脅,就會願意把自己的基本自由權交出給政府以換取安全。
-----------------------------------------------------------------------------------------------------------------------------
現實順從關係的例子:師生關係、醫生護士、上司下屬
現代社會中較少以體罰方式,而是運用間接暴力透過第三者/語言暴力削弱權力弱勢者的尊嚴/人格。
**性的服從:裸檢的騙局,服從於匿名但似乎十分有力的權威人士。犯罪者以專業人士打電話去餐館以套取餐廳資料,套出有年輕女員工並聲稱其盜取公司財物,要求店內經理對女員工裸體搜身檢查。事前會以「警官」身份威嚇女員工,大多數會就範同意搜身。而整件事中不在場的虛構權威人士卻能誘使店內所有人作出不合乎道德倫理的事。
**情緒的力量+權威的力量 = 極端的服從者(納粹)
**平庸的邪惡 : <<艾希曼受審於耶路撒冷:關於邪惡的平庸性的一份報告>> by 社會哲學家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i) 以艾希曼(Adolf Eichmann) 一位納粹名人,參與籌劃猶太人屠殺只因為服從,而且心理精神屬正常人水平並非虐待狂/心理變態。
在拷問官/行刑人的訓練過程中會淘汰掉有虐待傾向的人,因他們會無法自拔地享受施虐的快感>>>>難以令目標自白套取情報。而且拷問官/行刑人能彈性抽身於工作正常生活
-----------------------------------------------------------------------------------------------------------------------------
去個人化/去人性化及不為之惡
去個人化
匿名<<<>>>破壞,以匿名狀態下(非權威下的電撃實驗)的電撃次數上升的行為並非來自希望傷害他人的殘酷動機,而是因為感受到自己對其他人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受到這種感受的激勵反應(快感刺激),並自我増強激發更強烈的反應>>>>>>>造成更多的電撃次數。
**任何讓人感覺擁有匿名性(無人識別)的事物/情境,都會削弱個人的行為辨識度,因而創造為惡的潛在條件。
而加入「允許」人們從事反社會及暴力行為以反對他人而彼此開戰;相反匿名性只削減人自我中心心態並鼓勵公益行為>>>>>>彼此相愛。
**在集會活動下,匿名性通常會鼓勵更多社會參與的集會
**在戰爭時特別在戰爭罪行發生
實現一般人轉化成惡人,一般策略有二:
1.降低行動的社會辨識度(匿名)/沒有人在意其身份
可削減社會評價影響力/認可性,使個人處於散播匿名性和稀釋個人責任的環境
2.降低行動者對自我評價的在意程度
透過改變意識形態來停止個人和自我一致性監控(不再監控自己的行為/停止思考)
通過藥物、酒精、激起強烈情感,參與高度刺激活動,或進入一種延伸的現在式時間定位,不再關心過去和未來,以及將責任向外推卸給別人。
去個人化過程會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行為,情境、荷爾蒙分泌驅使,行動取代思想,立即享樂\凌駕延遲滿足,自我克制變成情緒化反應,心理上的激勵狀態是去個人化的失兆和結果
去人性化
藉著將某些個人/群體視為不屬人性領域,人便可以暫時擱置道德感,而不必遵守以理性行動對待同類的道德束縛。去人性/污名化>>>>>「受損的認同」(Spoiled identity) 電撃實驗中,被標籤/污名化/去人性化後電擊次數名顯上升
「歸責狀況」>>>>>出於團隊共識而非個人決定,使人們比較無法抑制傷害他人的行為(加上去人性化,實驗中被施以最高電撃)
**道德鬆綁的機制(By 班度拉團隊)
前設大多數受常態社教化接納的道德標準,指引人們從事有益社會的行為,遏止反社會行為。而人們將道德標準成個人品行規範,有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出現不符合人性的行為。但自我規範機制和個人道德標準間關係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處於動態過程,個人可選擇性地啟動道德的個人監控,以表現社會接受的行為但有時也可以解除對某些受指摘行為的自我監控。
四種認知機制去解除自我監控:
1. 將傷害行為重新定義為榮譽行為
敵人的惡行 v.s. 自己的「正直」行為比較 (只做對自己有利的對比)
藉由採納神聖化暴力的道德命令而創造出行動的道德正當性
2. 分散/推卸個人責任
3. 改變自身對行為造成的真正傷害的看法>>忽略、扭曲、削弱/ 不承認行為造成的任何負面後果
4. 重新建構對受害者認知>>>>>>認為是活該/去人性化
認知適應訓練(Cognitive conditioning)
透過政治宣傳,創造出「國家敵人」植入市民/士兵中,漸漸習慣了仇恨,從而支持戰爭。透過視覺/宣傳創造出集體的社會偏執>>>>>注意力集中在敵人
不為的邪惡: 被動的旁觀者
邪惡最關鍵是沉默的大多數,使善惡界線變得模糊,當緊急情況發生,旁觀人數越多越不可能介入協助,因大家假設其他人會提供協助,相較單一目撃者/另一個旁觀者所受到採取行動的壓力減少,其他人在場分散了捲入此事個人責任(感)。
***時間壓力的情境變數: 千萬別在繁忙時間出事
制度化的不為之惡<<<<邪惡發生中的情境常有的角色: 加害者、受害者、知情者和觀察者。而最後的兩者縱容邪惡發生。
-----------------------------------------------------------------------------------------------------------------------------
阿布葛拉伊布監獄虐囚事件 (伊拉克中的美國軍事監獄)
系統性錯誤/當權之惡: 部門高層推卸責任、獄卒欠缺訓練、監獄收容人數遠遠超出上限>>>>獄卒的人力資源配置不足造成監獄環境惡劣、逃獄、管理失控。
指揮官之間欠缺溝通甚至不和,沒有明確權責劃分協調使前線人員欠缺監督。
多個機構/情報組織參與監獄的訊問工作,欠缺權責及監督問題,CIA/軍情人員的非法調查審訊
「三級刑求」技術是運用造成犯人身體/精神傷害的技術獲取情報。(詳情google)
對情境的抵抗力集中在自我監察力、情境敏感度、街頭智慧等等
抗拒有害社會影響力的十大步驟:
1. 承認自身錯誤,不正當/合理化錯誤,降低認知失調
2. 提醒自己對情境的警覺性「批判性、理性思考」,主張以證據為實、謹慎判斷行為的後果
3. 為自己的決定和行動負責(分散責任只是掩飾,成為盲從共謀)
4. 不允許其他人將你個人化
5. 分辨真正擁有專業智慧公正的權威人士
6. 避免盲從群體規則而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為團隊利益犧牲個人道德
7. 對架構化資訊/宣傳保持警覺
8. 平衡自身的價值觀不「隨波逐流」
9. 不為安全感的幻覺犧牲個人/公民自由
10. 反對不公正的系統
--------------------------------------------------------------------------------------------------------------------------------
英雄人物/英雄式行為
通常強調身體上的風險/目標崇高性/個人犧牲非暴力行為
六大類別:智慧/知識、勇氣、人道、正義、節制、超越
軍事英雄:勇氣+目標崇高性,個人犧牲(阿基里斯)
平民英雄:服務他人/捍衛社會基本道德原則/權利(蘇格拉底)
身體風險式英雄 v.s. 社會風險式英雄
重點在於「風險」/「犧牲」:不只在身體/性命威脅/生活品質/健康/財務(嚴重)損失/社會經濟地位
四大關鍵英雄特質(真英雄而非偽英雄)
1. 必須出於自願
2. 必須涉及冒險/犧牲的潛在風險
3. 必須服務於某些人/社群
4. 行動必須不預期有回報/收鑊
--------------------------------------------------------------------------------------------------------------------------------
英雄分類
1. 軍事英雄式行為:英勇、勇敢、勇猛
-軍事及其他職責所在之身體風險性英雄
-個人因從事軍職/其他緊急服務職業而需要出入高風險地方;必需有超出職責所需行為
風險/犧牲:重傷/死亡
2.平民英雄(身體風險式英雄)
-明知冒生命危險情況下試圖拯救他人
風險/犧牲:重傷/死亡
社會英雄式行為:堅毅、勇氣、無畏
3. 宗教人物
終身奉獻於體現最高原則之宗教性服務,或開闢宗教/精神上新境界,具領袖導師地位,成為群眾社會典範
風險/犧牲:以禁慾苦行方式犧牲自我
人物:佛陀、穆罕默德、聖方濟
4. 政治/宗教政治人士
從事政治事業以推動更大規模變革得領袖/推動政治理念的政治人物
風險/犧牲:暗殺/監禁
人物:甘地/曼德拉/圖圖大主教
5. 異見人士
明知(經深思熟慮)危險而不顧生命安危致力實踐某個目標的政治/宗教人物
風險/犧牲:為理想目標犧牲性命
6. 政治/軍事領袖
領導國家渡過艱苦時期/致力於統一國家民族的關鍵人物
風險/犧牲:暗殺/抹黑/監禁
人物:林肯/羅斯福/邱吉爾
7. 冒險者/探險家
地理上未知世界的探索/發明/測試創新交通工具
風險/犧牲:身體健康/重傷死亡/機會成本(時間)
人物:哥倫布/麥哲倫/岩士唐
8. 科學英雄
科學上探索發現運用創新方法對人類具有價值之科學發現者
風險/犧牲:身體健康/受社會排斥/財務損失/機會成本(時間)
人物:伽利略/居禮夫人/愛因斯坦
9. 救人於危難的行善者
涉及強烈抑制利他行為發生的情境/肋人脫離苦難
風險/犧牲:受權威人士懲罰制裁/被捕/刑求/死亡
人物:史懷哲/納綷猶太人屠殺時期的救援者 海莉特.塔布曼
10. 生命鬥士
克服殘障/逆境的個人,獲得成功並成為社會大眾榜樣
風險/犧牲:失敗/被歧視/被拒絕
人物:海倫凱勒
11. 舉報內部不法者/吹哨人
意識內部組織不法/不道德行為
在不預期得到報酬下作出披露
風險/犧牲: 職業生涯/排斥/財務損失/失去社會地位/信用/人身安全/報復
人物: 斯諾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